当前位置:首页 > 工商财税 > 正文

成都,又多一新机场!

成都,又多一新机场!

嘿嘿!你是不是想知道它在哪?

听小编给你摆一摆



这项“大工程”是坐落于

成都未来科技城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内的

模拟验证机场

完全参照民航机场建设标准打造

↓↓↓


建成后它将是

全国首个

模拟验证机场

也是全世界唯一

不起降飞机的模拟机场

民航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

都将在这里进行模拟验证

还可以开展各类

培训、科普活动、航展

谁听了不感慨一句:

泰!裤!辣!


近年来

成都民用航空发展水平

不断起飞

“硬核实力”频频展露!


01

/民航科创绘制产业蓝图/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

位于成都东部新区

由中国民航局与四川省政府

联合共建

是全国首个民航科技示范区


一期项目包含A区和B区两部分

科研用房总建筑面积62.7万平方米

未来可满足5800名科研人员使用



最近又有新进展的就是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B区)

其中的科研服务中心大楼主体

正负零结构浇筑顺利完成


大楼集办公、科研服务等功能为一体

其外观以“无限云环”“宇宙星云”

为设计理念


另一边

模拟验证机场入口服务用房

也取得瞩目进展

以似神鸟展翅腾飞的姿态

拔地而起


不得不说

成都的民航创新不仅技术过硬

审美这块儿也是专业的



除此之外

在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

还将有

为专业人员提供模拟飞行作业环境的

直升机外载荷作业平台

为轻小型航空器提供不同气候类型测试的

气候风洞

在模拟仿真运行环境下开展技术测试的

“空地一体化”模拟验证

等等“航空黑科技”



作为国内单项投资规模

最大的示范区

整体建成后将成为

亚太领先、国际一流

的民航工程技术创新

及应用验证基地

将极大改善我国民航科研基础条件

成为引领中国民航智慧发展的新标杆

让我们拭目以待!!!


02

/科技城区萌发新势动能/


能够承载民航科技示范区的

成都未来科技城

自然是“大有来头”啦


早在2020年6月

坐落于成渝发展主轴、天府国际机场旁的

成都未来科技城正式筹建

规划范围60.4平方公里

是“一核四区”的重要载体

《成都未来科技城航空航天产业

建圈强链三年行动计划》

明确将聚焦

卫星互联网、航空发动机、智慧民航

3大重点领域

打造现代化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地

未来科技城不断规划探索发展路径

积蓄力量,萌发新势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关于推动成都未来科技城主导产业

“建圈强链”的若干政策 (试行)》

明确提出将航空航天产业

列为成都未来科技城的主导产业之一

鼓励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发展

从多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截至目前

成都未来科技城

已落地一大批重大战略性项目

天府绛溪实验室

成都未来智创产业园

国际教育园区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天府校区

同时

行业骨干企业加快聚集

总投资达1100亿元

初步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的

航空航天创新、产业生态


科技面向世界

打造人才高地

成都未来科技城

正在全力跑出

航天航空科技发展“加速度”


03

/航空之都闪耀世界舞台/


作为2022年

航空流量全国排名第一

中国第三座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中国航空第四城成都

正凭借着航空实力

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近年来

成都两次举办世界级民航盛会

2015年世界机场城市大会

2016年世界航线发展大会

彼时,成都正在规划着

“未来航空城”的模样

今年3月

夏航季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首次开始运营国际(地区)航班

正式开启中国西南地区

联通世界的“新窗口”


《成都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

(2020-2025)年》

明确指出将构建

“一核、一极、多点”

总体布局结构

加快形成

“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多点协作”

的航空产业空间格局


深厚的航空航天工业基础

航空航天产业的政策支持

造就了成都在航天界的高水平

得益于此

在许多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制造中

都有着令人振奋的“成都烙印”


2022年第十四届珠海航展

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

中航工业成飞制造的成都造歼-20

惊艳了全世界


在最近的

第二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中

成都再次交上一份精彩的“作业”

“复合材料航空集装箱”

作为重点成果参展

获得了FAA适航认证

打破了国际垄断

此外

成都最近还研制出了

国内首个锂电池运输用的

防火航空集装箱

主打的就是一个实力派


2022年12月27日

国产大飞机C919

首次降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5月29日C919首次载客

飞抵成都

硬核实力,有目共睹


从“城市的机场”到“机场的城市” 

从“地上”到“天上”

成都正搭建起

空中丝绸之路双通道

大步走向世界

而世界也在见证成都的巨变


聚焦航空产业、做强航空经济

我们期待着成都

向航空之都起飞!


延伸阅读

聚焦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产业发展新的“四梁八柱”。全力建设制造强市。制定实施制造强市建设“1 1 6”政策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5%。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补制造、强设计、扩封测、延链条,增强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先进存储产业竞争力,提质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建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建成投用成都屏芯智能制造基地,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转型,强化封闭测试和车路协同试点,鼓励企业导入新能源车型,增强航空航天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生产、产业配套、运营维修等能力,提升轨道交通整车装备、机电系统、检测运维等制造能级,加快培育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争取布局国家药械审评西部分中心,加快引进重大创新药创制基地二期,力争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长10%。前瞻布局元宇宙、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中国“绿氢之都”和工业无人机第一城。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打造“工业上楼”示范点位20个,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开展“亩均论英雄”评价,“一地一策”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工业用地占比稳定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价值延伸,建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开工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开展快递末端能力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化数字人民币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积极争取金融牌照,优化要素市场,推动北交所设立区域性基地,用好北交所直联机制,培育上市公司15家以上。促进总部型、平台型企业聚集,建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引进企业总部35家以上,培育专业楼宇30栋。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高品质发展,完善社区24小时生活服务,打造23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示范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深入落实田长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新建高标准农田33万亩,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10万亩,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质建设天府现代种业园,全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强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集中居住区治理,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数字乡村建设等工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努力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品质无差别,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提升发展数字经济。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域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4%以上。实施“千企数改升级”行动,强化“5G 工业互联网”协同运用,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0个,力争上云企业达到10万户。主动服务“东数西算”战略,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提速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深化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发展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提升至1000亿元、700亿元。培育优化产业生态。构建“5 N”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培育“四链”融合型高能级链主企业26家。实施中小企业能力提升五年行动,制定制造业百强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做强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和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实施项目50个以上、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加快聚集专业中介机构,壮大专业化招商引智队伍,建强产业联盟,引育专业化技术交易转化平台和技术经纪人,整合一流产业资源、打造一流产业生态,为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厚植肥沃土壤!

——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青聚锦官城)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最新文章